硕士生沦为就业夹心层 无年龄优势
作者:邓州门户网 日期:2015-05-15 浏览

没有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名校身世和年龄优势,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不知何时起,曾一度被人羡慕的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路上已经越走越艰难。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定位的缺失,应该引起社会的反思和重视。

    与本科生竞争的尴尬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王红波告诉记者,如果搞科研,硕士毕业生相对会有优势,但如果是操作性强的工作,本科生倒是很“吃香”,因为硕士生能做的,本科生也能做。在薪酬上,硕士毕业生大多要求工资3000元以上,本科毕业生工资起点多是1500元左右,因此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工资要求相对较低的本科毕业生。即将毕业的黑龙江省某师范大学硕士生关学瑞谈到求职则有着另一番尴尬。他就读的学校即不是“985工程”大学,也不是“211工程”大学,使他与许多理想的就业岗位失之交臂。

    部分硕士生求职发现,在他们学历提高的同时,年龄劣势也在不断增大。翟赟是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两年前他不顾单位的挽留,辞掉了温州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读到硕士毕业时已29岁,很多用人单位看到他的年龄一栏都无奈地摇头。

    与博士生竞争的无奈

    贺晓敏是南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他告诉记者,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他选择了读研究生(论坛) 。如今三年的学习让他仍然无法找到一份高校教师工作。现在很多高等院校招聘教师时要求学历是博士。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硕士毕业生求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无奈的现状,那就是用人单位对“科研项目”的要求。硕士生一方面理论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源也不多,很少有人能拿到和企业的合作项目。而博士生具备学术上的优势,科研能力较强,同时能掌握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可以直接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拿到科研项目。所以,硕士毕业生在与博士生的求职竞争中屡遭“重创”。

    求职尴尬折射出人才培养定位的缺失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月波介绍,自2000年以来,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基数从100万激增到600多万人,是原来的6倍,目前毕业生就业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南开大学社会学专家吴帆说,攻读硕士研究生,如果打算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就应该注重理论研究、学术创造,如果打算从事应用型工作,就要注重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一些硕士研究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求职方面的尴尬。